,状若痴迷,双脚久久未肯挪动——
“绵峰晚翠”,是夕阳晚照下的绵山诸峰,天光掩映之下,重叠山势似层层画屏,又呼“叠翠”;“抱腹栖云”,是绵山上的抱腹岩,大岩因山势如两手抱腹而得名,为山上百余处岩洞之首,红尘远隔的深洞中,抱有百余间殿宇禅房,云气悠闲来去,遮掩旋绕,恍入仙境;“蜂房泉涌”,是绵山上一处泉眼,石苔盘结联缀,有小窍百余,状如蜂房,水由中出,倒滴若贯珠,圣泉的山水清音,足以荡涤俗世烦嚣;“牛泓应雨”,位于县南五十里,半山中有三泓,周围五百余步,绝壁危径,涧深莫测,世代相传为祷雨灵验之处;“源水流膏”,即狐岐山上的鸑鷟胜水;“狮鼻霞光”,在县内的前狮鼻山,山形如狮鼻,狰狞奇状,崔嵬峭拔,时有霞光发见;“汾曲秋风”,在汾河弯曲处,至秋而风拂波流,荡漾成文;“虹桥夜月”,驾于汾河上的虹霁长桥,如虹腾空,夜月光照,水天一色,上下无分。
少姝则缓步走向书案,指尖轻轻抚过案面,那里有三两道浅浅的划痕,是她小时候顽皮不懂事——或许是为了引起专心攻读的父亲注意——悄悄用他那把错银青铜削刻划下来的。
(削:即书刀,古代文具的一种。汉代刘熙所撰的《释名》中描述道:“书刀,给书简札有所刊削之刀也。”古人在竹木简牍上写错字句,可以用书刀削去字迹,在原处重写,和橡皮擦的作用相同,古称“削”,从先秦到魏晋,削与笔、墨、简牍同为当时常用的文具,)
父亲发现后并未责备,只是笑着说:“这痕迹,就当是小少姝留给爹爹的记号吧。”
每次来到桌前,坐在父亲膝上,他总是轻轻捋着颌下的胡须,为少姝讲解书上文章的含义。
小少姝因敬爱父亲的缘故,常常模仿他的动作,一下一下地摩挲着光溜溜的下巴,逗的大人们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