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他们不支持王守仁的改革工厂,更不支持杨廷和、杨一清的重组官营工厂,而是希望维持现状。
\n
然而,武勋们的意见并不重要,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大明朝上一次对外作战已经是二十几年前。
\n
成化年间的大明朝直属疆域虽然扩大,但主要得益于朱见深的外交手段,而非属于旧勋贵们的开疆拓土。
\n
二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与宪宗征战西洲的大量勋贵要么老去,要么去世。
\n
没有新鲜勋贵血液注入,加之没有足够的军功来担任要职,掌握话语权,哪怕是昔年有着从龙之功的越国公、辽国公、沈国公等大量渤海派勋贵都只有虚名和财富,没有真正的权力。
\n
他们的话语无足轻重,真正能决定政策走向的,只有王守仁代表的维稳派和杨廷和、杨一清等人的改革派。
\n
实际上,官营工厂重组是必然的,这期间造成的损失也是能承受的,但事情怪就怪在了朱佑樘没有及时的选王守仁及杨廷和二人各自代表的一条道路,而是摇摆不定的拖了三年。
\n
弘治六年,大量官营工厂因为效率和收益低下而积攒了大量坏账。
\n
此时大明朝财政收入为一亿七千余万两,而大量官营工厂的坏账和债务则是高达二亿六千四百余万两。
\n
这看似并不多,可大明朝每年的积存仅有二千万贯。
\n
也就是在维持基本行政运转的情况下,大明朝起码要花费十三年才能解决这一大堆坏账。
\n
七月,给事中严嵩上疏建议,他认为如今大明朝的教育开支连年增加,如今更是达到了财政支出25%的程度。
\n
可是历年来,朝廷只是象征性的征收少量学费,这并不符合当下的国情。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