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交往。在威信不断上升的时期,与神农氏的后代炎帝的部落产生了矛盾冲突。实际上就是双方争夺更多生存资料和实际控制范围,因为双方的发展最终起了冲突。
阪泉之战发生于神农氏时代之末,实际上以往的神农氏更多的是威望服人,没有实际控制很多部落人口,由原始农业的发明所开创的全盛时期氏族制度早已走向衰落,为物质利益而进行的战争日益增多,社会分化日益加剧,氏族制度的习惯法对于调节社会矛盾已显得无能为力。
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战争,弱小必然被兼并或称为附庸,寻求保护,这在中国古代是长期存在的。在那个时期首先是亲属部落联合在一起,结成联盟,进而又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当中肯定有血缘地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武力强大的黄帝部落用暴力征服不顺从者,根据“以力为雄”的原则,成为享有很高威信的联盟长,很多较弱小的部落纷纷投靠,以求得保护。然而活动地区相近的炎帝部落也在四方征讨,扩大自己的势力,同样想占有地区主导的地位,为此,两强相遇,黄帝、炎帝间终于发生了阪泉之战。
这是炎黄两个同源共祖的远亲属部落间的一场争雄的战争。后面还有东夷、苗蛮集团会在涿鹿之战中被提到。在口耳相传的谱系中,他们的先祖都是从与有峤氏互为婚姻集团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儿氏族,一个发祥于姬水,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一个发祥于姜水,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两个古氏族日益繁荣、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儿氏族,发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发展,开辟新的生存空间。距今五千年前登上历史舞台的黄帝和炎帝,就是东向发展,到达今河北、河南的姬、姜两古族的后裔。
然而,黄帝、炎帝虽是远血缘亲属部落,但阪泉之战时,距两部落先祖从同一母氏族中分裂出来,又沿不同路线发展,原来的血缘关系已很遥远了,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发展已瓦解了血缘亲属同生共死的古老团结,形成“强则分种为联长,弱则为人附落”的新观念,那么这种远缘亲属部落间的争雄战争应是在所难免的。而且这时的部落很多,为了争夺生存资料,战争也很多,有大量的考古发现为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