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因为听到战鼓声,士兵会兴奋;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效果没有第一次那么明显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一直蓄势待发,士气保持地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建议实施战场追击。”说明曹刿有当时优秀的军事素养。也留下了“一鼓作气”的典故。
战争影响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齐鲁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少有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经过此战,齐国开始在注重自身的建设,使得齐国国力逐步通过华夏第一相管仲改革而变强。
公元前684(周庄王十四年)六月,齐国联合宋国再次进攻鲁国。鲁庄公与宋国战于乘丘,取得大胜。齐国军队随后撤退。次年五月,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但鲁国再次战胜。
齐国于前681年与鲁国在柯举行和会。终鲁庄公之世齐鲁关系相对和睦,齐仅于前675年联合宋、陈两国进攻鲁国西部。
战争评价
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战斗中又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
“取信于民”得民心,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鲁庄公又能虚心听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