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鲁国疆域主要在山东鲁南、鲁中地区。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5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六年后(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东阿),鲁国绝祀。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然而鲁国与郑国相同,地处中原腹地,发展空间有限,又比邻齐国、楚国、吴国、越国、宋国等大国,虽然地位尊崇,但在诸侯争霸的时代,靠得更多的是实力,鲁国在诸侯中的实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又适逢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交替称霸,鲁国在其中就算不是附庸,也只能听之任之。长勺之战能对鲁国地位有一定的巩固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无法对鲁国强大争霸有任何意义,从鲁国国君来看,也未有有能力称霸或雄心壮志的君主,致使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只能是平庸的存在。鲁国给人的感觉就像想壮大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战争平凡、邦交混乱的春秋时期,没有通过一定的改革,只靠遵循周礼以德服人与时代还是有所格格不入,所以鲁国能作为周朝秩序的一定范围的延伸者,但做不到齐桓公九合诸侯与楚庄王饮马黄河的霸气,孔子起于鲁,于儒家文化而言必然有裨益,但于国势强大而言,作用不大。鲁国国君与大臣不能说不贤明,只是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鲁国的传承,最终被强国吞灭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