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都有销售,尽管要比宋朝这也至少晚了两个月,但也同样十分抢手。张鹄也算是读书人,对这些辩论集自然十分感兴趣,凡是在金国行的,他几乎全都购买,并且都认真拜读过。其中也不乏见识卓著,议论独到的言论。
\n
而在其中,又以朱熹与二6,朱熹与陈亮这三方之间生的辩论更多,大约要占到全部辩论的七成以上。
\n
6九龄和6九渊虽是两人,但他们本是兄弟,而且主张相同,因此辩论时也是兄弟齐上,只算一派。
\n
兄长6九龄为人谦虚,性格平和,颇有吕、张两人的大度之风,而为弟后6九渊却是才气卓荦,英气逼人,十三、四岁时,便悟出“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主要观点。在十六、七岁时,知悉靖康年间大宋社稷覆亡的历史,心情悲愤,遂不去学习科举时文,反而剪去指甲,学习弓马,立誓为大宋复仇。而且性格自负,往往坚持自己的观点到极端之处。因此兄弟两人虽然一般被别人视为一体,但在辩论时基本都是6九渊为主,6九龄只是作些补充,并对其弟一些过于激烈的言辞加以制止。
\n
他们兄弟和朱熹的学术分歧在于“教人之法,成德工夫”。
\n
朱熹的主张侧重于“道问学”,应该先博后约,即通过泛观博览群书来认识“天理”,6氏兄弟以之为“支离”;而6九渊则主张“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而直指人心,以求顿悟,朱熹则以之为“大简”、“近禅”。因此双方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十分激烈的辩论。
\n
最为精采的一次,是以6九渊一诗开头: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经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辩只今。
\n
在诗中,6九渊认为自己的“易简工夫”要胜过朱熹的“支离事业”。
\n
朱熹自然不能接受,因此针对二6的“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展开反击,他的理甴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