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第二个例子。
第二届肖邦大赛,第一名又是俄国人。
波兰人这次不但没有守住第一届的第二名,仅有的两名入选前十五名的波兰选手,一个第三,一个第十三。
波兰评委们对此感到异常沮丧,实属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波兰队不仅惨败,而且从最差的一面展示了波兰钢琴家的艺术和波兰式的肖邦风格。”
“这届比赛的结果代表了我们波兰钢琴教育的失败。”
这都是当时波兰评委的原话。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波兰正统肖邦学非但没有被质疑,反而引起了全球各地的钢琴家们关注。
凭什么俄国人又拿到了第一?
是不是我上我也行?
都想去看看。
于是随后几届,一伙又一伙的国际一流钢琴家扎堆一样地往波兰跑,每五年一次,就这么的,把肖邦大赛硬生生地推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舞台。
至于肖邦爱吃什么口味的巧克力,到底是属于谁多一点,都无需再争了。
肖邦已经属于世界了。
前几届的肖邦大赛那是真精彩,因为来参赛的都是当时实实在在的一流钢琴演奏家。
前十名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有可能是当时的大家。
神仙打架能不好看吗?
好看是好看,可也留下了一点弊病。
各个学派,各种风格选手间的展示和较量,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