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十多组,就能精准的构建单元?有些不确定性非常高,极易出错的实验,我为什么通过有数的几次,就能预测到准确的数据模本?”
“就像是,我早就知道精确的数据集,甚至于早就知道,什么样的单体有效,什么样的无效?”
吴晖猛点头:可不就是这样的?
就像是林思成在照着答案抄……
“我如果说,实验准确率之所以高,试错次数少,全是我根据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推导、排比的结果,你肯定不信?”
吴晖“呵”的一声:“王齐志就是这么说的!”
但我信个锤子我信……
林思成笑了笑:“我说几篇,吴司长应该有印象:其实在2000年,上海电力大学的徐群杰教授就提出过复配钨系缓蚀剂对铜电极缓蚀作用的交流阻抗研究方向。
2004年,大连理工提出植酸盐掺杂聚吡咯/纳米SiO2/环氧树脂长效耐蚀涂层的制备及缓蚀性能……
2005年,武汉大学的何俊教授提出2-巯基苯并咪唑和钼酸钠对黄铜的协同缓蚀行为研究。”
“这三篇论文,是国内最早有关BTA无机盐协同、BTA有机盐复配协同应用。在此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还有很多……”
“南京博物院的徐飞教授2002年提出:缓蚀剂BTA与AMT保护青铜文物的对比研究……2004年,河北科技大学提出SiO2微球负载BTA缓蚀剂型自修复耐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及2005年,BTA系列缓蚀剂对铜缓蚀作用的光电化学比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