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绅士民马文卿等、及通省将士章有功等,皆为李橒鸣冤。”
“此事人尽皆知,贵阳军民皆以李橒为冤。”
这顿时改变了朱由检心中的倾向,对大明官员操守不抱什么信心的他,本来是倾向于金盆案为真的。
但是贵阳残存军民都认为李橒是冤枉的,朝廷如果不理会,那就是在冤枉功臣。
再加上贵阳军民对于李橒没恶感,封赏他不会引来军民反对,所以朱由检当即道:
“召李橒进京,让他申报财产上疏自辩,由三法司为此案做定论。”
“如果查明确实冤枉,就为李橒叙功,为其册封爵位。”
贵阳保卫战的功绩,是足以和朱燮元守成都媲美的。解围贵阳战死的王三善都被册封了世袭千户,李橒至少也能获得这个等级的世官。
朱燮元当然能听出皇帝的意思,代李橒向皇帝谢恩。打算写信让李橒进京,不能不明不白地承受污名,让西南将士的功绩蒙尘。
朱由检在这个插曲之后,继续完善动员体制,向群臣道:
“每一类预备役人员有多少、战时如何征调、需要多少军械和粮食,都要做好准备。”
“京城的武库中,要储备能供全民皆兵的武器,粮食也至少要能满足全城人三月所需,确保能守到勤王大军前来。”
“如果时间足够、没有被全城包围的话,还要在遇到战争时尽快从通州仓运粮,满足全城人一年所需。”
“京城的防守也不止靠城内,周边的守备区、兵备道,都要做好全民动员的准备,在京城被围困时解围。”
可以说,这才是朱由检改革军制的最终目的,让大明拥有打全民战争的潜力。
今后战争将不再是卫所和士兵的事情,而是所有人都有责任。
枢密院官员对此议论纷纷,感觉这样大明的军事潜力是强了,但是民众对于兵役,估计会很抵制。
卫所制下,大明的民众并没有服兵役的责任。最多是作为民夫运粮,或者一部分人应募从军。
现在所有人都有责任服兵役,可想而知会引起多大反对。
对此,朱由检道:
“周朝国人能够参政议政,也都有服役责任。”
“大明的国人也必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