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有继续深入,就是因为钱谦益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不愿意为刘宗周做嫁衣。
如今看来还是做的差了,如果早早把恒产论深入完善,皇帝可能早就会把他提升为大臣,不至于蹉跎这么久——
这次他被加衔承政大臣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苏州的事情上支持皇帝,鼓吹践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恒产论。让很多苏州士绅,对此无法反对。
此时的钱谦益,已经隐隐感觉到:
自己后半生的荣辱,就在恒产论上面。
无论他当时提出恒产论时怎么想,是真心还是假意。今后他都要践行恒产论,把这个理论完善。
——
和钱谦益同样有感悟的还有刘宗周,他对苏州的事情虽然没有深入参与。但是他按皇帝要求拟定的礼法条文,却成了苏州奴婢被释放的依据。
这让他更加感受到礼法的威力,对皇帝用礼乐治国,发自内心地赞美: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当今陛下,就是这样的王者啊!”
“历代先贤的夙愿,我必为之实现。”
这一刻,他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重大使命。孔子、孟子、韩子、朱子等人的教诲,都浮现在他的眼前。
他发誓一定要按圣人教诲重制礼乐,让大明走到礼乐治国的正路上来。
他的学生黄宗羲,却没有这样乐观,向老师道:
“先生,陛下确实是在重制礼乐,但并非全按先贤教诲。”
“他想做的,是太祖、成祖那样的君主,甚至学习世宗皇帝。”
“尤其是喜好声色这一点,何曾按圣人教诲?”
这话说得就有些指责意味了,尤其是把礼乐中的音乐,是为声色之好。
已经拜师刘宗周的李玉道:
“皇上喜好音乐,却并非日夜笙歌。而是用端清世子的十二平均律,重定音乐体系。”
“黄师兄对这些若不懂,可以去皇家乐团多看看。”
“师弟近日受命为音乐学堂编撰教材,来日完成会送师兄几卷。”
这话颇有些针锋相对,毕竟李玉立足的根基就是音乐。如果被人视作优伶一类,他以后在朝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