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李承乾还是李泰,都没啥活动。
这里提一下唐朝的守孝制度,早期儿女为母亲守孝,如果父亲健在,这个孝期就是一年,长孙皇后贞观十年六月去世,截止贞观十一年的六月,属于孝期。这个规矩,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才改的,武则天女帝登基,认为父亲和母亲一样重要,把为母守孝的一年期限提到了三年。
出孝期之后,李承乾和李泰继续针锋相对。
古代宗法,子嗣为大,李承乾出孝期的第一件事造娃。
贞观十二年三月,李承乾嫡长子李厥出生。同年,李承乾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进行了一次极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学术交流,不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与会诸人也是“合坐欢跃”。
儒道释争端,自古以来,都是极其残酷的,李承乾主持学术交流,合坐欢跃,说明他这个时候精神还没有出现问题,是个很正常的人。并且,能权衡儒道释之间的关系,再次证明,李承乾不是废物。
针对李承乾的政治活动,李泰立刻发起攻势,以下为《旧唐书·太宗诸子传》原文:苏勖以自古名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劝泰奏请撰《括地志》。泰遂奏引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修撰。
贞观十二年,王珪上疏,请求李世民取消三品以上见李泰下拜的特权时,《旧唐书·魏征传》原文记载,李世民是这么说的:“国家所以立太子者,拟以为君也。然则人之修短,不在老少,设无太子,则母弟次立。以此而言,安得轻我子耶?”
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这句话《资治通鉴》里的,权当是司马光黑李世民。《旧唐书》的这句话,跟《资治通鉴》那句话是一个意思,就是太子哪一天死了,李泰就是你们的主子。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