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有想法、愿意接受改进建议的。”
杨巡恭敬地递上厚厚一沓文件,上面详细列出了工厂名称、地址、主要产品、产能规模、厂长姓名、现有技术水平和优势劣势分析,甚至还有秦浩特别标注的“企业风气”评估。
秦浩接过资料,快速而细致地翻阅着,没有丝毫客套寒暄的意思。这次上海之行至关重要,绝不仅是简单的供应商考察,而是为浩然国际未来数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战略奠定基础的一次关键布局。
“行程安排紧了点。”秦浩合上资料,直接切入主题:“我们时间不多,明天就开始。每个厂都要实地走到,不仅要看设备、看厂房、看生产样品,更重要的是和厂长、技术骨干甚至一线工人交流,摸清他们的真实想法、管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意愿。账目、生产效率、次品率、成本构成这些细节,都要想办法摸透。特别是技术力量的储备和提升潜力,是考察的重中之重。”
“明白,浩哥。”杨巡立刻应道:“车已经准备好了。厂方那边也都打好招呼了,只是……您搞这么大阵仗,听说市里边,已经有人问起来了。”
“意料之中。”秦浩平静地喝了口水:“不用理会,就按我们商量好的统一口径回复:国外核心客户对供应商的加工能力和质量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实地评估以满足其全球采购标准。我们只是做前期尽职调查。”
杨巡郑重点头。
接下来的半个月,秦浩和杨巡几乎化身陀螺,早出晚归,奔波在上海各区县的大小工厂之间。
秦浩话不多,但每一句都直指要害。
“李厂长,这个设备的核心部件磨损到什么程度了?备件更换周期多长?能买到原厂的吗?”
“为什么这个环节的损耗率一直这么高?分析过主要原因吗?做过工艺改进试验吗?”
“厂里现有的技术人员,有没有去专业院校进修的机会和意愿?薪酬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