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能留住骨干吗?”
他不问产值,不问利润,甚至很少问具体产品的订单交付能力。
他关注的焦点,始终围绕着“技术壁垒”、“生产工艺改进”、“人员素质提升”、“质量管控体系”这些对于大部分习惯了计划经济、习惯了粗放经营的国营工厂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却又隐隐感觉到未来必须面对的痛点。
就在秦浩考察行程接近尾声时,一个邀请函送到了他的酒店——市委负责工业的专职副书记王正清。
地点选在浦江边一家环境清幽、并不招摇的淮扬菜馆雅间。
窗外是缓缓流淌的黄浦江,船只穿梭,隐隐传来汽笛声。
王正清书记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业人,身材保持得不错,眼神锐利中透着岁月打磨出的沉稳,戴着一副老镜。
他言语温和,言辞间却滴水不漏,寒暄过后,很自然地便过渡到了正题:
“雷总,欢迎你来上海。这段日子辛苦了吧?跑了那么多厂子,我们上海这些老厂子,不少都‘年纪’大了些,管理也跟不上形势,很多地方让你见笑了。”
“我们非常重视雷总这样有活力、有实力的企业家来沪洽谈合作。只是这段时间啊,不少老伙计都跟我汇报,说雷总你们这次考察,搞得非常细致,还专门带着工程师?有些疑惑的声音就传到我这儿了。当然,我对下面的同志说了,企业有企业的商业秘密,不该问的不问。只是我本人呢,作为分管这块的老工业,还是有点好奇,想听听雷总你的‘真东西’。是不是我们上海这些工厂,在哪些方面,距离你们国际订单的高要求,还差得比较远?或者说,雷总此行,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我们没看到的?”
王正清这番话软中带硬,既表达了欢迎和重视,又巧妙地施加了压力,点破了市里的关注和疑虑。
没有强硬要求解释,而是摆出“真诚交流”的姿态,甚至带上点“虚心请教”的意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