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亿市值,放在十年后或许寻常,但在1982年恒指惨跌后一片哀鸿遍野的环境中,犹如一道耀眼的闪电,刺破了低迷的阴霾。
要知道,老牌英资洋行会德丰此时的市值不过41亿港元!
一个成立短短数年的外贸公司,竟能与这样的庞然大物比肩,如何不令人震惊?
浩然国际的成功上市,瞬间将秦浩推上了香港顶级富豪的神坛。
各大娱乐版、财经报刊连篇累牍地报道这位“香江新贵”的发迹史,如何白手起家,如何三年内缔造一个“外贸帝国”。
香港社会素来喜欢给成功商人贴标签,什么“船王”、“赌王”、“地产大亨”层出不穷。面对秦浩和他缔造的浩然国际,精明的媒体人和市井议论很快找到了那个最贴切、最能概括其核心商业模式的标签——“外贸大王”!
这个称号,经由《每日财经》的头版专题报道《“外贸大王”雷浩:三年铸就38亿帝国!》推波助澜,迅速在香港的街头巷尾、茶餐厅、写字楼间流传开来,广为人知。
无数踌躇满志、刚从内地南下的年轻人,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在嘈杂的工地上,望着报纸上意气风发的年轻富豪照片,常常会将秦浩挂在嘴边,互相打气或自我安慰:
“看看人家雷老板,三年做到‘外贸大王’!我凭什么就不能发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名气的急剧膨胀,对秦浩而言,无疑是利大于弊的巨大加持。
一方面,顶着“外贸大王”的闪亮光环,许多香港本土有进出口需求的中小企业,甚至一些犹豫观望的大公司,在选择外贸服务商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浩然国际的品牌和专业实力,“外贸大王”本身就是最好的品质背书和信任状。
另一方面,伴随着名声鹊起,浩然国际在内地所能接触到的资源和受到的优待也在无形中升级。虽然还远不及中信、华润这些根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