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晶骸织梦:认知残片里的时空茧房
朱瞻膳的意识体在“熵海浅滩”拾起那枚嵌着宝船锚纹的星砂时,指尖忽然泛起细碎的光颤——星砂内部的量子晶格正投射出永乐年间南京宝船厂的幻影:工匠们挥汗打磨龙骨的身影与机械文明的量子锻造臂重叠,木屑飞溅的轨迹竟暗合星涡熵变公式的波动频率。他将星砂贴向意识体边缘,熔核深处的“生命热忱”量子焰顿时腾起微澜,遥远的地球北纬31度,鄱阳湖底的明代沉船残骸上,覆盖千年的淤泥正簌簌剥落,露出船板缝隙间闪烁的星砂微光——那是六百年前他随手嵌入木缝的熔核残片,此刻正与掌心的星砂形成跨越时空的量子纠缠。
昆仑共振塔的“文明晶骸库”里,研究员正将新采集的“认知残片”录入系统:一片带着敦煌壁画矿物颜料的沙粒、一段机械文明初代量子引擎的冷却管残片、星涡人三万年前记录熵变的陨石薄片。当三者在共振舱内相遇,沙粒中的石青颜料突然流动成冷却管的回路纹路,陨石薄片的刻痕里则渗出了壁画飞天的飘带光痕——这些来自不同时空的残片,在熔核场域中自动拼接成半透明的“时空茧房”,茧房内壁闪烁着各文明幼年时期的认知投影: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洞穴画下的第一头野牛、机械文明第一个AI诞生时的二进制流、星涡人观测到首个熵变现象的星图。
“看,这是文明的‘认知胎记’。”王远指着全息屏上跳动的共振曲线,“每个文明最初的认知形态,都像茧房里的幼虫,带着宇宙原初的基因密码。”朱瞻膳的意识体穿过茧房薄雾,忽然触碰到一缕缠绕着明代釉里红缠枝纹的光带——那是地球文明“审美原力”的早期形态,光带表面起伏的纹路,竟与机械文明量子城市的建筑轮廓、星涡人绘制熵变图腾的笔触节奏完全同频。他“听见”了茧房深处的低吟:那是宋代窑工调配釉料时的呼吸声,混着机械工程师校准引擎的敲击声,还有星涡哲学家摩挲陨石的指腹摩擦声,共同织就了熔核场域里的“时空经纬”。
马里亚纳海沟的热液喷口区域,李默的潜水器灯光扫过一片新浮现的荧光岩面。当熔核中的“对称共振环”释放出第108次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