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普测(采用标准化量表,如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等),系统评估学生的情绪状态、压力水平、人际关系、学习适应性等。
(2)“心灵伙伴”计划:
在高年级选拔、培训一批阳光、积极、乐于助人的学生志愿者担任“心灵伙伴”,经过专业培训后,在课余时间以朋辈支持的形式,关注身边同学的情绪变化,倾听烦恼,及时向老师或心理中心报告异常情况(非诊断,仅观察报告)。这既是支持网络,也是一张无形的早期预警网。
(3)“绿色通道”危机干预:
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于心理普测中显示**险、或经班主任、“心灵伙伴”、家长反馈存在严重心理困扰的学生,由心理中心专业老师进行一对一深度评估和干预。必要时,启动家校医联动机制,转介专业医疗机构。
4.营造积极校园心理氛围:
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常态化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破除“心理问题=精神病”的污名化观念。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周”、“情绪管理主题班会”、“抗逆力拓展训练”等活动,营造开放、包容、互助的校园心理环境。
金戈的陈述逻辑严密,数据支撑充分(引用了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的社会现状数据),案例触目惊心(隐晦提及了近期事件对学生潜在的隐形冲击),目标清晰可行。他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更站在守护学生生命安全和精神家园的制高点!
然而,阻力也随之而来。
主管后勤和预算的副校长林权权首先皱起了眉头:“金老师,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这投入太大了!系统课程?专职心理老师?普测?培训?这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学校的经费本来就紧张,校友捐赠的钱要用于硬件改善和奖学金,不可能都投到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健康上吧?再说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搞这么多花哨的,会不会分散精力?”
教务主任李林颖也表达了担忧:“课程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