凃家老二把那个如落汤鸡的姚二娃带上了佛耳岩,爬上红庙子垛口,径直送到梁上打米房,还帮他背起货物到店里,激动地讲述了刚才遇险的情景,二哥二嫂都吓出了一身冷汗,真是太惊险了!他俩十分感激凃家二哥的临危救命行为。为二娃换了全身衣服后,立即打开打湿的背篓,从里面摸出新进的重庆特产的怪味胡豆花及花生米,还打开一瓶清流老白干酒和几瓶山城啤酒,跟二娃和凃家二哥压惊,以冷饮感谢凃家二哥的大力相助。背篓里的商品用棉帊搽拭后晾一晾不影响卖相,没有太大损失。从此以后,事先都要跟二娃背篓里放一把雨伞,以备急需。还特别吩咐他,要是下大雨,就在人户里躲一躲。二娃也连连点头,表示听进去了。
村里的群众称赞说:二哥就是天生的做生意的料。生意越做越大,屋子不够用了,便又兴修了两间,还有楼层,楼上可以居住,底楼做生意,还修建了厕所和厨房。
房子多了,不仅进货卖商品,还收购农副产品,比如稻谷,玉米,小麦及油菜籽等,拓宽了赚钱的渠道。要是放在以前,这叫转手买卖,属于投机倒把行为,是要被问罪的。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可以放手经营了,为群众提供了方便,家庭富余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可以变成现钱,也搞活了经济。
为了增长见识,掌握更多的讯息,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也为了吸引顾客,二哥忍痛割爱地花几百元买来了一部黑白电视机,天天从早到晚开放。让群众从电视节目中看新闻,学知识,学法律,受教育,吸引群众来这里休闲娱乐,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已经到了令人嫉妒的地步。
一个赶场天,有人到乡政府举报二哥乱占耕地修建房屋,还留有一张纸条,相当于检举信,希望政府派人来调查处理二哥的不当行为。
乡政府派来了一名分管国土的副乡长,他带着驻村干部和国土所工作人员来调查,先到村委会找干部了解情况,再实地查看现场。好在所有的房屋都排上了用场,到处都堆码货物,没有长期定居的迹象,就是围绕加工与生意,一切都是为了服务群众,满足群众需求而设置场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