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领导大加赞赏,副乡长连声说:干得好,是响应改革开放政策的事情,为群众服务的惠民项目,没有什么不当行为。副乡长回到机关,给王乡长作了调查汇报。王乡长后来对二哥说:以后做什么要按规矩办事,比如修建房屋,要办批地手续,不要跟别人留口舌,惹是非。二哥便按照王表叔的要求,写了建房申请,在村上签了意见盖了公章后,在国土所补办了合法手续,正式把空余的房屋变成了住房。
也许这个处理结果,让那个举报者大失所望。二哥一直在猜想到底是哪个跟自己过意不去呢,居然还不知不觉地告到了乡上呢?但也让二哥提高了警惕。和气能生财。以后尽量不要得罪人。
一个队的地盘上就设有三个小商店,这难免加剧了竞争的烈度。学校内的小商店办了十多年了,优势自不必说,但由于新开办了幼儿班,那女店员自愿脱离了经商,而改行当起了幼儿老师,不再受老师们的小瞧,作为代课教师,还有转正的空间,学校上下都有商店,老师们为了保持环境卫生,就建议取缔了校园内的商店。这样一来,学校上方有二哥新开的小商店,学校下方有大哥稍早开设的小商店,两个小店都没有了校园内的小商店强力竞争,自然生意好多了。一个村两个店,大哥管下方的几个队,二哥管上方的几个队,井水不犯河水作为兄弟,只要避免恶性竞争,不相互杀价,就会相安无事。大哥靠缝纫技术,做衣服多年,人缘不错。二哥靠理发手艺,打米磨面加工,也结识了不少人缘,也具有一定优势。
大哥还在经商过程中,逐步壮大自己的缝纫制衣产业,带了三个徒弟,就是大队长的先后两任大队长的儿子,一个姓王,前任大队长的三子,我的初中同学,平时跟我搭铺睡觉,一个姓胡,后任大队长的独子。还有外村的一个本分男青年。他们平时干农活,做家务,进货,带大哥的孩子,什么都干。这时,大哥一家已经有一男一女。大女儿读一年级,长子在家,因为有人带,就无需上幼儿班,当时幼儿班对农家子弟也没有多大吸引力。家里干活的人口多,自然吃饭的人口也不少,再加上亲戚家的人来走动,就更加热闹起来,每一顿吃饭,都是满满一桌人,多了坐不下就是那些徒弟很懂事吗,自个儿找个凳子靠边坐,碗里的菜吃完了,就到桌上夹几筷子过来,默默地吃起来。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