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一一大宋没有专门设立治理蝗灾的部门,治理蝗灾主要由多个相关部门协同完成,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转运司和提举常平司。转运司原本负责军事粮草供应,后来职权不断扩大,涵盖財政、监察等多个方面。在治理蝗灾时,转运司需要参与组织救灾事宜,如宋神宗元丰四年,朝廷曾下令让开封府界提举司、京东西路转运司遣官督捕蝗虫。提举常平司是王安石变法时期设立的机构,掌管常平、市易、坊场、河渡、水利之法等。该机构在灾荒时期负责仓储管理和救灾事务,在治理蝗灾过程中,会参与调配物资、组织民眾捕蝗等工作。
袁倾城掛帅后,在第一时间就指出中国治蝗第一人马世骏通过无数观察和研究找到的蝗虫的命门一一水旱交替。也就是,滩涂水位的升降,决定了蝗虫產卵地的存亡,利用水力调控生態,把水旱交替变成水位稳定。
通过赵侯,袁倾城先是让转运司牵头,联合地方水利官,在洪湖周边疏浚旧渠、新修堤坝。从前滩涂水位隨季节大起大落,旱时露泥成了蝗虫產卵的温床,涝时又冲毁作物,经过抢修,堤坝將水位稳稳锁在三尺上下,水旱交替的缝隙被堵死,滩涂里的蝗卵没了合適的孵化环境,渐渐少了踪跡。
紧接著,袁倾城让提举常平司调集籽种,在蝗区推广种植。那些曾被蝗虫啃得只剩残茎的田地,换上了叶片厚实、绒毛细密的株,蝗虫不喜欢这味道,啃食大减。
同时,袁倾城让常平司在各村设了“知虫户”,让熟悉农事的百姓定期巡查田,一旦发现零星蝗虫,立刻上报。
隨后,大宋治蝗机构的搭建更是细致赵侯特意设了“司蝗院”,由三司使总领,转运司、常平司各派官员驻院,专门匯总各地蝗情、调配物资。
地方上,每州设“防蝗所”,所长由通判兼任,手下有“巡蝗吏”,负责督查水利设施和作物种植;各县设“灭蝗营”,抽调乡兵和农夫组成,配备镰刀、竹筐等工具,隨时准备应对突发蝗情。
重点蝗区还设了“水位司”,每日记录滩涂水位,与司蝗院书信往来,確保水位调控万无一失起初,因为交通和通讯不方便,消息传递中总出岔子。有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