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的陈之桥站在义学讲堂前,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模样,露出欣慰的笑容。忽然,天空飘起细雨,一位少年冒雨跑来,将油纸伞举在他头顶:“先生,当心淋雨。”
陈之桥摸摸少年的头,眼中满是慈爱。
他望向远处烟雨朦胧的淮水,想起多年前那个深秋,自己解下玉带换糙米的情景。这一生,他历经风雨,却始终初心不改。“卷地三尺,心无怨言”,这不仅是他为官的准则,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暮年的陈之桥,依旧心系百姓。他时常拄着拐杖,在街头巷尾漫步,倾听百姓心声。一日,他路过一座新建的石桥,桥上刻着
“陈公桥”
三个大字。一位老叟认出他,激动地喊道:“陈大人,这是百姓为您建的桥啊!”
陈之桥驻足良久,泪水悄然滑落。
最终,陈之桥在一个宁静的清晨,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消息传开,北唐举国哀悼。淮水两岸,百姓自发为他立碑,碑文上刻着他最爱的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多年后,北唐学子参加科举,考官总会问这样一道题:“何为士大夫之责?”
许多人在答卷上写下陈之桥的故事,写下
“卷地三尺,心无怨言”
这八个字。陈之桥的精神,如同淮水之水,生生不息,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北唐士人。
陈之桥离世的消息像一场深秋的霜,悄然笼罩了北唐大地。淮水两岸的
“陈公祠”
里,香火终年不绝,百姓们捧着新收的稻米、自酿的米酒前来祭拜,袅袅青烟中,仿佛还能看见那位身着青衫、目光坚毅的巡抚使。然而,当人们沉浸在哀思中时,一场新的危机正悄然逼近北唐的边境。
西北荒漠,狂风裹挟着黄沙,将烽火台的轮廓打磨得模糊不清。回鹘铁骑在沙海中如鬼魅般穿梭,他们不再满足于边境的小打小闹,而是谋划着一场大规模的入侵。北唐朝堂上,官员们争论不休,有人主张议和赔款,有人提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