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众官员和农官皆是议论纷纷。
“高粱?闻所未闻啊!”
“公子竟从何处寻来此等异种?”
铁山师傅作为工坊总管,也对农事有所了解,他疑惑道:“公子,天下之谷物,多有定数。此等‘高粱’,真有公子所言那般神奇?”他心中盘算着,要是产量真高,那对酿酒作坊来说,可真是福音啊!
周明神秘一笑:“此乃我遍寻古籍,偶得之方。万物生长,皆有其道。此高粱,便是适应北方干旱之地的天赐之物!”他当然不能说这是从墨子芯片的数据库里找出来的,只能用“古籍”和“天赐”来糊弄。
【宿主,请注意您的言辞。将现代农业科技说成“天赐”,有误导性。】墨子芯片在周明脑海里“吐槽”。
“【行了行了,你懂什么?这叫‘玄学包装’!不包装一下,古人怎么会相信我这个年轻人能拿出这种跨时代的作物?】”周明在心里翻了个白眼。
引种高粱的工作很快便在周明的亲自指导下展开。他深知,早期的高粱品种口感粗糙,百姓接受度可能不高。因此,他首先在试验田进行小范围的试种,并通过墨子芯片的农业知识,对种植方式、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优化。
“高粱虽耐旱,但初生之时,仍需精细管理。浇水要看时节,不可涝,亦不可旱。施肥要均匀,不可偏颇。”周明亲自下到田埂,向农官们讲解着种植要点。他甚至要求农官们记录下每一株高粱的生长数据,从播种到收割,事无巨细。
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耐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辽东农官的配合下,高粱的试种初见成效。当第一批高粱成熟时,那沉甸甸的穗头,饱满的籽粒,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