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公子,这高粱……当真如公子所言,产量惊人啊!”农官们看着堆积如山的高粱籽粒,眼中充满了不可思议。
虽然高粱的口感粗糙,初尝之下百姓有些不适应,但周明很快便引导他们将其磨成粉,与麦粉混合制作饼子,或者用来酿造更为廉价的“畅饮欢”。这种混合食用的方式,既保证了百姓的口感,又丰富了他们的餐桌。
除了高粱,周明还积极尝试引进和种植其他有潜力的农作物,以实现辽东农业的多样化发展。他利用墨子芯片的知识,识别并改良了一些本地的野生植物,使其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
比如,他鼓励百姓种植一些耐寒的根茎类蔬菜,如芜菁、萝卜等,这些作物不仅可以在冬季储存,补充维生素,还能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
“这萝卜,生食清脆,熟食甘甜,炒菜炖汤皆可。还能腌制储存,以备冬日之需。”周明向百姓们介绍着这些常见的蔬菜,并教授他们科学的种植和储存方法。
在周明的推动下,辽东的田地里,不再是单一的麦粟,而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多样性。高粱、小麦、大豆、各种蔬菜,乃至一些在后世常见的杂粮,都在辽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种多样化的种植策略,不仅提高了辽东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以前俺家一年到头,除了麦子就是粟米,嘴里都淡出鸟来了。如今好了,有高粱饼子,有萝卜菜,还有公子酿的‘畅饮欢’,这日子,比地主老财还舒坦!”一位老农在田埂上,一边掰着玉米(当然,是周明暗中培养的早期玉米品种,尚未大范围推广),一边乐呵呵地说道。
这种对百姓餐桌的关注,体现了周明治下“草根逆袭”的特征。他不仅要让百姓吃饱,更要让他们吃好,吃得有滋有味。这与那些只顾征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