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春天,伴随着高粱的新绿和工坊的轰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百姓们脸上的笑容,不再仅仅是温饱满足,更有了对未来的期盼。周明深知,要将这份生机延续下去,不仅仅依靠农业和工业的硬实力,更需要一套高效运转的“软实力”——知识的普及与商业的活化。而这其中,最基础却又至关重要的,便是算术。
辽东县城的集市,比往日更加热闹。南来北往的商贩,除了本地的谷物、皮毛,还带来了中原的丝绸、瓷器。商品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然而,在这繁华之下,周明却看到了效率的瓶颈。
“公子,今日市集收成颇丰!粗略估计,赋税可达两千钱!”民部负责市集税收的小吏兴冲冲地向周明汇报。
周明看了看他手中那本厚厚的账簿,上面用竹简和木片刻画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计算方式古老而繁琐。他摇了摇头,问道:“你这‘粗略估计’,究竟粗略到何种程度?若要精确计算,需耗费多少时日?”
小吏挠了挠头,脸上露出为难之色:“回公子,若要精确,恐需三五日之功。毕竟,每一笔交易,皆需反复核对,稍有差池,便要重头再算……”他叹了口气,这年头,做账可是个苦差事。
周明轻笑一声:“三五日?黄花菜都凉了!这等效率,如何能满足辽东日益增长的商贸需求?”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算术知识被士族垄断,百姓和普通商贾对数字概念模糊,计算全凭心算和口诀,效率低下且错误百出。这极大地阻碍了商业的流通和发展。
“知识就是生产力,而算术,是商业的生产力!”周明在心里默默念叨着。
算术启蒙:从《九章算术》到“周氏乘法口诀”
周明决定亲自编写一套简易的算术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