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有些人他不要十念,他只要一念就可以跟弥陀感应道交。那么差别在哪里呢?黄念祖老居士说差别在:
般若的智慧。
就是说如果你念佛法门,你念佛当然以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圣号为我们的皈依处,你只是以佛号来调心,没有般若的观照,那么这个时候您会遇到你很多的念头,因为我们无始劫来这个心不断的造作,它就不断累积很多的功能,很多很多的妄想,那么你这个佛号要抗拒这么多妄想,不容易,要多念,你要花很多的时间把你心中的妄想调伏了以后,然后再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你要多念才能往生。很多很多的念头,需要很多很多的佛号。那么假设在念佛的人依止佛号之外,旁边多了一份般若的我空、法空的观照,你能够了解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些妄想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时候你一念就跟弥陀相应,所谓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妙智慧到彼岸,就是智慧能够从我们有障碍的因缘当中,很快地引导我们到无障碍的彼岸去。
当然在本颂的结构当中,他刚开始先发明有相行,从唯识相告诉我们这个善恶是怎么形成的,先讲因缘、缘起,仰仗业力所创造的善念和恶念的因缘。那么到唯识性的时候,他回归到我们的生命的原点,就是我们在还没有流转之前,我们的本性是我空法空的。好,那么这个就是整个《唯识三十颂》的两个重点,所以
若境若教若理若行若果,皆名唯识。
——蕅益大师
那么在这个地方等于第三段做个总结了,就是说唯识境,这个地方唯识境,这个境呢,一般来说是就着生死流转的杂染的境界,就是凡夫依止无明,所创造的业力,由这个业力所得的果报,整个三界流转。那么唯识境等于是杂染的因缘,唯识境若境等于是讲到流转门,那么若教若理若行若果是讲的还灭门。那么我们从一个杂染的境缘当中的迷惑颠倒开始,依止教法,依止菩萨的教法听闻,从教法当中的明白道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明白道理,那么从道理当中的观照,从观照力引生正确的行动力,开始去付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