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也。
前面的善不善俱非,是说明前六识它在因地造业的相貌,这以下是说明它对果报受用的情况,就是第六识它对果报是一个什么态度呢?第六意识如果是跟顺境——随顺自己的心情的境界接触,第六识产生乐受,如果是跟违背心情的境界接触叫苦受。如果非顺非违叫捨受,它的感受具足三种感受。有关感受我们看附表第十二:
这个感受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说,感受其实就是一种果报,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果报一接触的时候,跟境界一接触就产生一个受——对境界的一个领纳。这个受《成唯识论》先把它分成三种:
一、逼恼受:我们跟我们违背心情的境界接触,会感受到被这个境界所逼迫而恼害。逼恼受有苦跟忧两种。
二、适悦受:就是我们跟如意的境界接触,内心当中会感受到一种舒适喜悦的感受,这叫乐跟喜。
三、不逼不悦受:是跟中庸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不逼不悦叫捨受。
苦、忧、乐、喜:
苦是粗重无分别,忧是轻微有分别;
乐是粗重无分别,喜是轻微有分别。
我们解释一下:苦乐这两种感受是一种身受,身受是前五识相应的。前五识我们说过,前五识的分别只能够自性分别,不能够带名言,它没有计度分别。也就是说色身的感受它是一种直觉。比如说我们现在感到肚子饿,饥饿,没东西吃这种直觉,寒冷——你没有衣服穿,这都是直觉,这种直觉的感受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跟业力有关系,苦受跟乐受是这样。
忧跟喜它是一种心理的感受,是由心中的分别而引生的,跟业力没有关系。所以我们的感受——我们受用果报跟业力有关系,也跟你的分别心有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