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我们看有些人他过去的善业很强,你看他人长得也庄严,福报也大,身体也健康,所以他身体的感受都是乐受,但是他心中就是不快乐,闷闷不乐,这是忧,心中有忧,这种感受就是内心的分别,不是外在的物质能够改变的。
所以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修学的人五种感受统统具足,苦、乐、忧、喜、捨都具足。从《成唯识论》的角度来说,修行者只能够有苦受,不能够有忧,因为忧是你能够决定的。就是说我们今天有痛苦,这个不要说凡夫,阿罗汉都有痛苦。阿罗汉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要是遇到环境的刺激,他也是有直觉的苦受,他心中没有忧,所以这个忧应该是要消灭的。
在《论语》当中,有一天司马牛问君子,司马牛问孔夫子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孔夫子说“君子不忧不惧”,说你一个君子…,当然君子他还不是一天到晚在房间里面坐,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很多的善法,但是君子跟一般人不同,他不管遇到任何逆境,他心中不忧不惧,不忧愁不恐惧。这个时候司马牛就问孔夫子说“不忧不惧,是谓之君子也乎。”说只有不忧不惧的标准就能够做君子吗?我看了很多人,他的心情也是不忧不惧。
孔夫子看这个司马牛好像没有懂他的意思,就进一步解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般人,当然他没有事的时候也不忧不惧,但是你能够内省不疚,你能够平常反省自己的身口意,经过你的回光返照以后,你又能够不忧不惧,这个是君子,内心当中一天的所做完全依止道理而行,不随顺欲望——君子不忧不惧。
一个修行人,可以有痛苦的感受,但这个痛苦的感受在唯识学中它是一刹那的。其实我们一天当中,我们一生当中苦受跟乐受的时间很短,除非你真的是生活资具缺乏太厉害,只要你能够把饭吃饱,衣服穿的暖,其实苦受乐受对我们影响很少,大部分都是忧,因为你这个思想打妄想,它缠绵不断。忧很可怕,你能够对一件事情忧愁十年二十年,你说我没有饭吃,饿一个小时,饭恢复以后苦受就消失了。但是你对一件事情的执取,这个事情就算过去了,你那个忧还是不断的存在,所以这个地方心里的感受影响是很大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