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你要修无住,一个人会产生忧,他的生起原因:你注意观察一个人对这件事情很多的忧愁、挂碍,你一定是有所住,你一定是对某一件事情很执着,从这个地方产生忧。所以阿罗汉他的心没有忧愁,阿罗汉的心是: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内心不取亦不捨,无喜亦无忧。阿罗汉的心跟一切法接触的时候,一切法不受,不受一切法。所以他能够保持正念。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回到讲义,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前六识,它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有三受,开展出来就是苦、乐、忧、喜、捨五种感受。这个地方我们先把第三能变,九科里面的前面六小科做一个说明,它的重点当然是了境,这个了境它在造业的时候是具足善业、恶业跟无记业;受用果报的时候具足苦、乐、忧、喜、捨,所以它不管是因相果相都非常非常的明显。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有关第三能变。我们要是不学佛的人,一个人的内心完全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他的这个心的三能变,我看主要是由初能变来引导,就是异熟。这个人他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的业力变成一个果报,他要跟谁结婚,生出什么样的小孩,做什么事情,大概就固定了。恒审思量——随所生所系它就在这一期的果报当中,就安立一个我,这个我一辈子就是心随境转,他前生造什么业,今生就受什么果报,一点都不能改变,他应该快乐,应该痛苦应该怎么样?完全固定。所以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第三能变很难发挥作用,他的了境能变就是随环境而转,在什么环境就做什么事,只好这样子,一点法子都没有。
但是修行者的不同点,他第三能变很厉害,他能够改造环境、改造命运。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初能变的力量,跟前生的因缘的确有关系,你今生造什么业,你今生的生命的确会受影响,但是第三能变它能够做一些扭转,所以修行者的重点在第三能变,他不会向生命的这种等流性屈服,他知道要去求生净土,断恶修善,改变水流的方向,当然就是靠第六意识。
我们第六意识刚开始先是思惟业果,先从有相的观察,我应该断恶修善,刚开始。慢慢的从断恶修善当中观察没有一个自我意识,修无住去对治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