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一样,昼三时、夜三时地在观照一切的有情众生,谁跟佛能够感应道交呢?千江有水,你要把这个平静的水准备好,佛陀的月亮就印在你的水上。所以说,在整个大乘当中,我们讲归依佛,讲感应道交,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假设佛是没有明了性,那我们怎么跟佛感应道交呢?所以大乘认为,心识本身是不决定的,不能把心识消灭,第六意识的杂染,但是第六意识也可以转成清净,转识成智。
所以大乘佛法对于心识的看法是:心识是我空、法空,是无自性,它可以善,也可以恶,它随顺于不觉,那它就创造烦恼障、业障、报障。心识假设随顺于佛法的启发,能够觉悟业果,它就能够断恶修善;它能够觉悟到空性,就能够解脱生死;它能够觉悟到佛性,就成就佛道。所以大乘佛法对于心识的看法是认为它无自性的,不能把它判定它是绝对的恶,而完全地消灭,不可以的。所以简单地说,大乘佛法对于涅槃是认为,一个人入了涅槃,是有明了性存在的,说小乘的学者这个心识跟空相应以后,这个心识不能活动,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定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你要做选择。
大乘的佛法是认为“菩萨清凉月,长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尽,菩萨影现中。”这句话跟前面的话内涵就不一样。“菩萨清凉月”,菩萨的那念明了心,就像晚上的月亮地大悲、慈悲,不会给人家一种压力,但是他的心识是怎么回事呢?“长游毕竟空”,当然是讲自受用。佛的他受用呢?“众生心垢尽,菩萨影现中”,他随时跟你感应道交。所以这个地方是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们的心识当中,是摄持无量无边的功能,而这个心识这个瀑流、这个水流,它会不停止地流转下去的。当然到成佛以后,这个水流就是一个平静的水流,摄持无量无边功德的平静水流。
第三:《入楞伽经》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
前面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