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第三个,“希望力”。有些人他心中的希望是追求世间的安乐,那这样子他的第六意识的作意,可能就不是很好,他只追求今生的安乐,对来生是什么情况他不在乎的。有些人对今生的痛苦、快乐无所谓,他要的是来生的往生净土,这样子的作意就又不同。他的心容易在三宝的境界安住,因为他有希望的支持,容易带动他的正念力。
这个“希望”,比如说我们受戒。我们没有受戒之前,心中当然是没有标准的,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恶,随环境心随境转。今天我们去受戒,有本期誓,心中有一个根本的誓愿,我们在三宝的加被之下,我开始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样子成就一个所谓的受体、戒体,这个戒体在心中的时候,就是一种希望,我希望我的生命是趣向于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三大目标。当我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如果会生起烦恼,这个时候那个如理作意会生起,不可以。你心中会有这个“不可以”的力量出现:说我已经受了戒了,我不能够再做这件事情。那个如理作意怎么出现的呢?你生起烦恼的时候,对治的抗拒烦恼的那个正念力,那个作意是怎么生起的?是希望力,就是你的戒体,你当初在佛前所发的那个非常坚固的愿,“希望”会带动如理作意的,就是这个希望力。
第四个,串习力。比如说你经常在某一个时间拜八十八佛,拜一部,你那个时间到了的时候,很自然想要去拜八十八佛,这就是习惯。你那个拜八十八佛的作意力是怎么生起的呢?那个警觉性是怎么生起的呢?就是串习,不断地串习,这个地方是讲到四种力量会影响到我们“作意”的差别。
这个作意在我们研究百法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说我们一个人造善造恶就在一念之间,其实一念之间就是在这个“作意力”。主要就是靠这个作意,因为它是所有念头生起的一个关键,假设这个作意落入了不如理作意,那后面整个都坏了,带动的是烦恼,假设这个作意是如理作意,你还保持了如理作意,就算你先前的烦恼活动了,但是你能够如理作意,对这个烦恼还有抗拒力量。
我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这件事。这个故事是在《唯识二十颂》,窥基大师在《唯识二十颂》的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0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