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论师说,事实上我们从平常的生命当中,我们能够感觉到,我们的心识中有一种保存善恶功能的一种心识。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说打佛七,当然平常我们的心都是散乱的,欢喜向外攀缘,我们内心是不欢喜寂静的,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但是在打佛七当中,我们会强迫自己,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强迫我们这一念心,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思惟名号的功德,我们思惟这个名号是总持阿弥陀佛的功德。这个名号对我们的生命来说,能够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能够使令我们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经过我们思惟我们所归敬的功德思惟以后,我们会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这个时候,有专注的力量,慢慢地,从第一天到第二天,到了第三天,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的心在安住佛号,就没有困难。
假设我们能够在佛号中有几十分钟安住的寂静力量,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去观察一件事。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打佛七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功能,在专注上是有困难的,专注的力量很薄弱的,到了第三天、第四天以后,我们专注的力量,增长广大,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表示在我们的心识当中,有一种持种的功能,它能够把我们全面的剎那剎那专注的力量,把它累积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有第三天、第四天的专注是来自于第一天、第二天的努力。所以明显的从日常的修证经验当中,我们知道有一个生命当中,有一个明了的心识,这个明了心识它不造业,但是在前六识造业的时候,它在那个地方静静的记录,去保存前六识所有的功能,把它累积起来。
这样子的心识是谁呢?小乘的论师就回答说:“这个就是前六识呀,第六意识呀。”他也讲出一个道理啊,第六意识就像蜡烛的火焰一样,蜡烛的火焰前面的火焰引生后面的火焰,这样子讲,前念引生后念,这样也可以持种,说我第一个念头起的是善念,这个善念结束了以后,又引生了第二个善念,不断地加强广大,这样子的说法是有过失的,大乘论师提出了两点,来证明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第一点,所谓的受熏,必须能熏跟所熏要有和合性,它们两个要同时存在。说您拿这个手帕去大殿熏檀香,檀香跟手帕要同时存在,不能够说,檀香已经消失了,手帕才出现,这个样子不能够成受熏。你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