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第六意识去熏习第六意识,这个等无间缘,是小乘的学者共许的,在我们心念当中,前一念灭,引生下一念,前一念已经灭了以后,第二念才生起,你第一念的善恶功能,怎么样熏习下一念呢?它们两个念头,根本就没有同时存在,所以这个熏习意是不能成就的。
第二点,要能够受熏持种,这个心识本身要无记的,它一定不能有善恶的功能,不能有善恶的情绪。而前六识有善恶的功能,它本身不能受熏,也不能持种,也就是说,您今天要能接受别人的熏习,您自己一定是本身没有善恶这样的情绪。您本身有很强烈的善恶,很难接受别人改造的,所以这个地方讲受熏的成立,要和合性,能熏、所熏要和合。第二个这个心识的本身要无记,而这两种功能,第六意识是不能扮演这个角色的。第六意识没有这个功能,当然在第六意识的活动之外,我们可以知道还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存在,它在第六意识造业的时候,它那个不可知的明了性,剎那剎那的把前六识的功能把它给保存下来,而这个就是第八识。这是小乘的学者你应该要同意的,这是从持种的角度证明有第八识存在。
第二个、异熟心
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到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说有情众生的流转,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一念的无明,就是我们一念的攀缘,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心识,它本来的性质是不欢喜寂静,喜欢动,喜欢向外去攀缘。
这个攀缘心就是无明,无明就缘行,造这个业,可能是善业,可能是恶业;行缘识,这个行就会去熏习这个第八识。那么这个识,佛陀在《阿含经》中,没有明显说它是第八识,佛陀只是说,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存在,这个叫“识”。这个识对望着前面的行来说是它是持种性的,它能够把前面的业性,都记录下来,由行到识就是持种。但是这个识到名色,佛陀在《阿含经》上说,有一个明了的心识,能够创造一期的名色,善业创造天的名色,尊贵的名色,也可能是罪业的因缘创造三恶道痛苦的名色。这个识到名色,正是异熟心,所以从十二因缘看得出来,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识,有一种异熟的功能。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