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慈悲,和尚尼慈悲,诸位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尼、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第六面是说到初能变的相貌,我们看偈颂: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
相应唯捨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这一大科是讲到三能变的初能变相,在这三能变相,我们把这个大意再作一个说明。
基本上我们修学佛法的共同目的,就是要离苦得乐。这当中我们希望我们现世的生命能够得到暂时的安乐,也包括了我们希望来生的生命得到究竟的安乐。但是,我们在追求安乐之前,要先明确的知道这个痛苦与安乐是怎么产生的,从佛法的角度说痛苦与安乐的出现是有因缘生的。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法是以一切法因缘生来破除外道的自生、他生、共生与无因生。佛法说一切法的出现,它的背后有它的因缘力量的支持,这件事情才能够出现。到底什么是“因缘”呢?在小乘与中观的学者提出的因缘观,就是业力。说是我们的生命造了很多的善业,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这善业的力量到了人天受用一个可乐的果报;我们也曾经在过去当中造了杀盗婬妄的罪业,以这罪业的力量,在三恶道得一个痛苦的果报。说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在小乘与中观的学派是以业力来诠释整个生命的缘起,业感缘起。但是当我们去彻底地再去观察什么是“业”?“业”的体性是什么?业造作以后又谁来保存,使令这个业的体性相续下去?这一点在小乘学者与中观学者就不再详加说明,所以在诸法实相的角度来观察,这样的说法是为实施权,没有完全的把诸法实相全盘的说出来。
所以这个唯识的学派,佛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