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慈悲,就发明了万法唯识的道理,说什么是业?其实就是现前一念心识。说是我们一念心识一动,它就是创造了业力。三能变第三能变的了境能变,它的这个了别性广泛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里面,造了善业与罪业。第三能变在造业的时候,它一定有一个第二能变的一个思量,一个自我意识,谁在造业?这思量的功能就捏造一个自我的思想出来,使令我们所造的业变成有力量得果报。
假设我们在这个造业时没有我执、法执,这个业就没有得果报的力量。所以在三能变以后有一个第二能变的思量,这个思量以自我为中心创造了善业,创造了罪业,这个业谁来保存呢?就是初能变。这个阿赖耶的这个“藏”来保存我们无量劫的善业与恶业,等到一定的时间因缘,它再把业力释放出来,变现成种种的可乐、不可乐的果报。所以从唯识的角度是看生命的整个缘起,就是现前的一念心识而已。我们一念心识一动就造了业力,这个业力还是被现前一念心识给保存下来,就是心识的相续地流动,就引生我们生命相续的流动,这就是唯识对诸法实相它提出的宗旨,万法唯识的道理。这样子解释诸法实相就比前面的业感缘起更加的详细,更加的深入了。
这个地方我们是解释初能变,我们这个从最初的心识,它怎么累积业力,怎么释放业力。当然这个初能变我们在研究的时候,主要要扣着三相门:阿赖耶识、异熟识、一切种识,从一个阿赖耶的“藏”,开展出它的一个持种与它的异熟。
接下来我们看这个“相应唯捨受”,看第八面第八科。这一科是说明这个五受相应门,五种感受。我们看蕅祖的注解:
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捨。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捨受相应也。
这个受就是我们这个心识与这个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会出现一种受,这个“受”就是一种果报的受用。这个受,当然我们跟如意的境界接触了,就是乐受,跟不如意的境界接触就是苦受,或者是捨受等等。现在第八识它的了别性,这种含藏的功能,它的行相即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为捨受相应。就是第八识它对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