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报的差别,这个恒审思量是一个重要的一个指标,这个可以看得出来。就是你从恒审思量的一个轻重,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是什么种性,可以看得出来。当然,恒审思量它只能够判定,因为第七意识它没有调整自己的能力,主要要靠第三能变的第六意识来调整。但是第七意识在我们的心识当中,它是一个重要的一个观察点,它的我爱执跟法执的轻重,这当中会影响到我们那个种性的差别,这个是讲位次。
(三)结劝
由七识妄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遂使五度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杂染。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
说是由于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生起一种我执的相貌,由我执当中,带动了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个根本烦恼,这当中向外就染污了前面的五度的诸行,使令我们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时候,一直认为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这样子就变成有漏的业力,也就是一个杂染的一个推动了整个十二因缘的流转。若欲出离三界轮回,怎么办呢?必先勤观无我。就是我们唯一能够改变恒审思量的,不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唯一能够调整恒审思量,就是无我的智慧,唯一的方法。什么是无我的智慧呢?
然此第七识之俱生我执,细故难断。
这当中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加行智,第二个是根本智。先看加行智。
必先用第六识与相应之正慧心所,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俾无我正解种子,渐薰渐着。
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本身没有修观的能力,就只有靠第六意识的慧心所。这个我们解释一下:从一个道次第来说,我们一开始要先持戒,就是依止这个戒法的摄持,来断恶修善。因为这个罪业是障道的,因为罪业本身是扰动的,它障碍你修学圣道,所以我们刚开始应该要避免造罪业,积极地修习善业。断恶修善以后,这个时候你身心会比较安定,这个时候要修禅定,就是修这个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