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所缘,相续安住。这个专注的力量,使令内心能够超越昏沈跟掉举,达到明了寂静的状态,达到一个止的功德。这个时候,在这个戒定的摄持之下,在一个寂静的心中,再去修无我观。
这无我观怎么修呢?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我们讲这一切法是因缘生,因缘灭,烦恼亦復如是。烦恼它有一定的因缘而生起,它也能够随顺一定的因缘而消失。当然烦恼的生起的因缘很多,有内在的种子的因缘,当亲因缘;有外在境界的刺激,当增上缘;还有我们的不如理作意等等。重点是还灭门,这种烦恼消失的因缘,我们一定要依止圣言量,你不能自己捏造一个方法出来。当然我们也不能够说: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是念念佛,把心静一下。这是止的力量,只是暂时把烦恼压住而已。
就是说:这个我执、法执的烦恼,它已经是一个生起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如果我们不对治,它当然是不会自动消失掉。说是前面有一堆垃圾,我们不去扫它,它永远不会失掉。扫它的方法当然是有一定的方法,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一定要依止圣言量来观察。俾使无我的正解,渐薰渐着。当然这样子的观察是加行智,带相观空,就是依止文字的引导,去观察空性的真理。
再看第二个,根本智:
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又即此无漏实智,数数勤修,然后四烦恼种,方得永断。
到了这个成熟位的时候,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就真实地现前。这个真实智慧现前,是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前面的加行智是有文字相,这个地方是离一切相。这个时候就是再依止这个智慧再数数地勤修,就是修道位,然后俱生的烦恼才慢慢地消灭。看第三段的总结:
今人辄谈六度万行,而于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观心法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