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个心所都有,徧行、别境、善、烦恼、乃至于不定都是具足的。我们看前五识的部份,前五识它是在根本烦恼当中,它要去除慢、疑、见,因为前五识它不能够起计度跟随念分别,前五识的了别性不能带名言。它不能安立名言,这个慢、疑、见的生起一定要名言,一定要计度分别才能生起,所以它就不能有这样的心所,乃至于十随烦恼跟四不定烦恼。换句话说这个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所以它的这个心所就只有三十四个心所。这个是讲到这个前六识的心王,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它所夹带的眷属,这心所有法,有这么多。
看第六科“皆三受相应”。前面的“善不善俱非”,所带动的心所,指的是第三能变因地的造作,它在因地上是扮演着造善、造恶跟无记的角色,这以下我们是说明他在果地上受用的情况,叫作“受俱门”。“受”是受用的“受”,“俱”是俱生烦恼的“俱”,“受俱门”。这以下是说明第三能变在果报的受用上是什么情况呢?
六、云“皆三受相应”者,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捨受也。
这个皆指的是前六识,这个“皆”就是包括整个第三能变的所有心识,叫“皆三受相应”,就是前六识它在受用果报的时侯,是有苦受、乐受跟捨受。这个蕅袓的注解容易清楚,我们就不再消文,我们直接看附表第十二:
附表十二——五受相应门
我们把这个前六识的感受,把它作一个说明:附表第二十六面。这个“受”是一个果报法,它不是一个因地。在《唯识学》上讲这个“受”啊,就是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识跟境界接触的时侯,他就会出现一个“受”,一种心中的领纳。在《成唯识论》当中呢,它把这个“受”先分成三大类:第一个是逼恼受,第二个是适悦受,第三个是不逼不悦受。
这个“逼恼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不如意的境界接触,我们会产生一种逼迫恼害的感受,如果是跟如意的境界接触,那就是一种舒适喜悦的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