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唯识学》他把我们内心的差别的情绪的作用归纳成五十一个心所,每一个心所有一个体性,跟它的业。“业”就是指它的作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把“性”跟“业”的关系说明,说是火这个法它的体性是热性的,所以我们的身体跟火接触,会感到热的感受,它的体性是热。它有什么作用呢?“熟食除暗”,它能够熟食,把食物煮熟,能够破除黑
,这个是它的作用。但是它的体性是热性。这五十一个心所亦復如是,它每一个心所的相貌都有它内在的体性,跟它表现出来的作用。先看徧行:
(一)徧行五
徧行的意思,“徧”当然是普徧,它能够普徧的在一切的时空当中活动,它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叫“徧行”。
徧行有五个,先看第一个:作意。警觉应起心种为性。引心令趣自境为业。这个“作意”的主要体性,就是“警觉”。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它能够把阿赖耶识的种子把它警觉,变成一个现行的活动。当然这个警觉也可能是如理作意引生的,也可能是不如理作意。譬如说我们现在打妄想,打妄想可能打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开始觉得不对:我现在应该念佛才对啊!不要把时间空过了,打妄想只是会累积生死业力的。我们这个时侯产生作意,警觉,把我们曾经在阿赖耶识当中曾经有念佛种子,这个时候把念佛的功能把它叫起来,睡眠的种子把它叫起来,把它警觉,使令它生起现行。所以这个警觉就是使令种子位的功能,变成一个现行位的功能,叫“警觉”。它的业用呢?它不但是警觉,“引心令趣自境”它能够引导这一念心趣向所缘的境界,也可能趣向三宝的境界,或者趣向五欲的境界,这个是“作意”。
第二个是触。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警觉以后,它第二个是跟境界正式的接触了,譬如说我们讲念佛:“一句弥陀念、诵、听”,“念、诵、听”,这句话是说:念从心起。念从心起其实就是一个作意,这个时侯念从心起就是一个作意的心所活动了,这个时侯没有佛号的声相,没有声相当然不能接触啦,怎么办呢?声从口出,靠着嘴巴的振动,创造一个声相,创造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