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成调畅的身心,叫转依为业,这等于是说明它的功德。一般我们在判定禅定的生起,都是以轻安这个心所来判定,这个一般的经论说是未道地定才能够生起轻安,欲界定是没有轻安乐。说这个人有没有禅定是以轻安来判定。
不放逸。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
这个不放逸的心所的生起,它是依止这个精进跟这个三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的三种善根。它依止前面的这个无贪无瞋无痴,再加上一个勇悍的力量,加起来,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这个“所断修,防修”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以所断恶,防令不生,以所要断的恶防令不生。以所修善,修令增长,对于我们修的善法,或者是布施持戒,乃至于止观的善法,修令增长,这就是精进。
对治放逸,能够成满一切世出世间的善业为它的业用。这个不放逸,当然我们一般的心情是容易放逸的。我们对断恶修善经常会忘失,忘掉断恶修善的一个希望,会忘掉。那这种当然有禅定的人那当然不同,他就有这个精进、无贪无瞋无痴善根的人,他不容易放逸。所以一般在修行,资粮位的菩萨是最难,他就容易放逸。到了加行位的菩萨那就不同,有禅定的菩萨,他的心情就跟我们一般的资粮位的善心位的菩萨不一样,他心情也不太喜欢跟人家讲话,也不太喜欢外出,他那个经常是摄心在道,任运的摄心在道,他任运的不放逸。
不过我们刚开始一个资粮位的菩萨,心思麤重,最好的方法就是依众靠众,依止一个如法和合的僧团。就是说我们容易放逸,但是没关系,这个大众的威德,他有制度,什么时候打板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就是说会强迫你自己去断恶修善。你自己没有生起断恶修善的这种自觉力没有关系,这个有制度的摄受,这个依止一个僧团他有这种力量。
行捨。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这个行捨也是一种禅定的心所,不是我们散乱心能生起的,说是依止这个精进跟三善根,使令内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6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