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种性是二乘种性,您说您为什么要辛苦,先到小乘涅槃再回小向大,您就直驱大乘,他就说不行,我一定要先到小乘涅槃去,那您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有些人他根性就特别好,一开始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一开始就“正直捨方便,但修无上道”,直驱大乘,这些枝枝叶叶的果报都不要。
《唯识学》试图要解释每一个人成佛之道的因缘有差别,它安立了五种种性,这个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就着这样来解释的。为什么成佛之道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先天的栽培不同,所以我们从五种种性也可以知道,为什么佛陀的出世,以佛陀的平等大悲心,他都要为实施权,宣说五乘的法门。那您说佛陀的威德不得了,我们凡夫为别人说法,别人不听那是我们没有德行。但是佛陀为众生说法,您说难道佛陀还没有德行吗?佛陀是功德圆满的,但是佛陀以他无量劫积功累德的这种大功德境界,他都不能改变众生的心。佛陀也只好在《法华经》上说:“我的说法是随顺众生的欲,他的见解、他的差别而为众生说法”。
这个意思就是说,的确众生是有种性的差别,这个是不可否认的,所以唯识学站在阿赖耶识缘起的角度,安立五种种性,是这样子安立的,是就着这个因缘。当然我们也可以以天台宗的开权显实,它本来面目是什么?当然都是真如佛性了。不过这个地方也值得我们注意,这个种性啊,这个地方也是给我们一些提醒,就是您一开始学佛的时候,您一定要把您的种性弄清楚,这个是很重要。
《法华经》您看阿罗汉,他面对佛陀的时候那个悔恨啊,您看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也是这样,痛哭流涕悔恨交加,说我当初就是没有好好的发菩提心,谁知现在落到这种境界,成就小乘的善根、小乘的种性。所以说,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如果心静下来,我们知道寻求自己的解脱是非常重要,我们把门关起来,把佛堂关起来,这些粗重烦恼的众生我们都不管,的确我们要解脱是很容易,不难。但是您要提醒您自己,您不发菩提心您的过失很厉害,您的种性落入二乘种性以后,您走了远路呀!您贪求一时的方便,以后付出痛苦的代价,您成佛之道当中不是成就阿罗汉,阿罗汉以后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8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