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性。其实你的心不是这样的相,你的心不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我们这念心的本来面目是常随缘而不变,常不变而随缘,这才是真实的道理。我们认为我们这念心是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在流转当中永远不改变的一个我,这个是错误的,这是虚妄的,这是第一个简别。第二个:
復有二种:
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为简世俗
二者胜义:谓圆成实——故说实性
——《成唯识论》——
当然世俗谛的确是存在的一个如梦如幻的法,但是毕竟世俗谛它只是某一个因缘所出现的,所以不能当依止处。说你这个积集很多的善业,变成一个转轮圣王的果报,三十二相、七宝、千子,但是这个毕竟是个依他起的,所以依他起的有为法,当然是比不上一个圆成实的道理。所以我们在讲这个胜义的时候,也要把世俗谛加以简别出来,它也不同于世俗谛的一个生灭法,它是一个无为的理性,所以这个唯识学的胜义是简别虚妄,也简别世俗,这个地方的真实性是这样安立起来,它简别两个东西。好,我们回到讲义来。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唯识学它前面都是讲一些有为的事相,讲到我们内心的活动状态,有凡夫的心识的活动,也有圣人无漏的心识活动,前面三能变的确是讲这个相貌。这当中就是讲到一个道理,一个重要的生命的转凡成圣的观念。当然主要的修行,我想修行的本质不完全只是要你修善,因为一般的凡夫他遇到一些特殊的因缘,他遇到一些可怜悯的众生,他也会生起善念来造一些善业,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个有多大意义的,生命的本质一定是要明白道理的,从明白道理当中产生一种克己復礼的一种对治的力量。
当然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教育的学习,我们不知道生命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我们也就不知道东西南北,没有一个方向,那这样的众生我们就不提了,这种众生当然是心随境转,生命就没有方向、目标了。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