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意思。好,我们再看三十六面,这个地方,第二段是解释后半段的偈颂:“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然“真见道”,是根本智,亲证真如,不变相故,名为“挟带”。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见道位它所见的这个道,有两个道:一个是真见道,一个是相见道。那从这个次第上来说,我们第一剎那是真见道,就是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真如理,这个时候是不变相的。
这个不变相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凡夫的心识,这个心中有所得,这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是要变带相貌。我们去观阿弥陀佛的相貌,我们这念心不能直接观到阿弥陀佛的相貌,我们是要心中先出现自己的影相,相分,然后在自己的影像当中去了别。所以凡夫的心识的活动是有能所的,但是通达位的菩萨这一念无分别智的智慧去观真如理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这个时候它不再变带真如的相分再去攀缘,不需要了。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说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们刚开始在趣向真如理的时候,你可以用中观的方式,你也可以用唯识的方式,用天台的方式,用密宗的方式,每一个教派都有它的安立的名言,它的善巧方便,来引导你趣向真如理。当然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假藉观想、观相,或者语言文字的引导,心中出现很多真如的这种意境。既然讲到变相,那每一个人的心中真如是不同的。但是既然叫见道位,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带名言,不能再变相。因为你再变相的话,那你所证的真如跟他的真如就不一样了。真理只有一个,方便容许有多门,但是在究竟真如现前的时候,绝对是无二路的。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跟真如理相应的时候,心中是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一切的相貌。你知道有这件事情,你知道生命的轨则是什么,你知,但是没有相貌,绝对不能够动任何名言。所以这个时候是离二取相故,不管是能取的心、所取的法,这个时候都不可得,这个是一个完全是一个自受用的一个一切法如的境界,这叫“真见道”。套一句禅宗的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