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深山跟牢狱有分别,他没有这样的分别。他内心跟第一义谛相应的时候,就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所以他在受果报,也等于是受而不受,是这样子。
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些我相、法相都是我们第六、第七的分别所创造出来,依止阿赖耶识的这个果报所创造的。这个地方是讲“彼依识所变”。从这个唯识相,它有两层意思。第一个,唯识学也从心识的分别,能够建立依他起的有,这个唯识学是同意的。但是唯识学也破除遍计执的我,我执和法执是破除的。所以这一大段,我们看《成唯识论》,大乘论师对于外道的这个我执、法执破得很厉害。
最后我们看一个总结,我们看《成唯识论》的总结,附表第二。这意思就是说,不管世间的我相、不管圣道我相,都是依止名言安立的,这个遍计执的“我”是不可得。这个时候外道就会产生问难,我们看这当中有两个问难。看第一个,正释妨难。
附表二、问答释妨。
(一)正释妨难
问: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
那么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体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但是从现实的生活我们能够观察,我们能够诵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在读诵经典,一次一次读诵,我就能够把它背起来,说这个经典是谁背起来呢?是我背起来的。假设我这个生命体没有我,那是谁背起来的呢?如果这个生命体没有我,那这个不能够忆识,不能诵习,也不能够说这个人对我有恩,这个人对我有怨,我不能够把这样的知识加以累积起来,不可以。那这个是跟世间的现状就互相矛盾。这个意思就是说,一定要有一个常一的我,才能够去记忆这件事情,才合乎世间的相状,这个意思是这样。我们看唯识论师的回答。
答: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薰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