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转、又相续,相续而又生灭。这样一种刹那生灭跟相续当中,它的体性却决定的。虽然它有时候功能增长,有时候功能降低,但是不能改变它的功能。那么它什么时候能够出现在外在的身心呢?就是要待众缘。待众缘的时候,它就各自各自引生自类的果报。这个就是种子六义,我们从这六种义理,可以了解到种子的相貌。
好,我们再看最后一句的总结,在唯识学有一个总结。
谓此种子与本识及所生果,非一非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这以下把种子跟阿赖耶识以及它所生的果法,做出一个总结。说种子跟本识、跟所生果法,是非一非异的。这当中有体用、因果的两重的关系,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种子跟第八识是一个体用的关系,种子是用,阿赖耶识——第八识是一个体。种子跟现行是一个因果的关系,种子是因,现行是一个果。种子是因,现行是果。
在《成唯识论》讲出一个譬喻,说这个大海,大海当然有无量无边的海水。海水当中有很多的东西,大鱼小鱼,各式各样的东西。那么这整个大海的结构就是第八识——藏识海;这个海水是种子,为什么有大海?就是有种子才能够成就大海,无量无边的水,干净的水、染污的水;这个大海的海水遇到风一吹的时候,就生起波浪,这个波浪就是现行,色心诸法的现行。所以可以看得出来,种子跟阿赖耶识是体用关系。
这个体用的关系,《成唯识论》强调,这两个没有能所。不是说阿赖耶识的种子,它钻进去了阿赖耶识里面,不是。是这个用的全体就是一个体,这个体本身也是一个用。比如说我们佛学院有二十几个住众。这二十几个住众有各式各样的功能,你扫地,他擦玻璃,他去煮饭,二十几个人发挥出二十几个功能。那么这二十几个人代表一个学院,这个学院是一个总说,学院是一个体。但这个体就是这二十几个人的作用生起来的,讲用就是这二十几个人的功能。就是说,约用来说,它就开展出二十多个功能;摄用归体,就是一个学佛院。
所以这个藏识海,你摄用归体,那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