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第八识存在,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说如果只是站在这个诸趣的流转,那安不安立第八识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小乘的学者他不相信有第八识,修我空、法空观,他也能够超越三界,可以的。
但是对涅槃的思想就有差别了,说你不安立第八识有什么过失呢?只有前六识,这个人的第六意识修我空观、法空观以后,第六意识从他的一个禅定和智慧摄持的时候,慢慢慢慢到临命终的时候,他这个五蕴的身心前一刹那灭,下一刹那就入了无生了,就是“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的境界。在《大毗婆沙论》上说,这个人的生命体就入了灰身泯智的境界。灰身,这个色身不可得;泯智,明了的智慧心也不可得。
这样子讲的话,如果说三世的诸佛他这样子修行,最后都入无余涅槃的时候,那么我们讲“皈依佛”,这句话怎么解释呢?佛陀已经入无余涅槃了。换句话说,如果从前六识的角度来观察,佛是没有生命了,没有明了性了。那么我们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佛是一个没有明了性的佛,这件事情不能感应道交。这个人是无情了,《大毗婆沙论》明显地说明阿罗汉入涅槃以后,这个阿罗汉是无情了。
但是从净土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的大悲心,从经典上的譬喻“千江有水千江月”。从这个譬喻我们可以知道一些消息,可以知道佛陀的那一念心是怎么回事。说这个月亮昼夜六时地去观照大地,什么人能够把月亮表现出来呢?千江有水就有千江月,你什么时候把水平静下来,月亮就出现。所以这个月亮是随时出现的,随时出现什么时候跟它感应呢?你千江要有水,千江就有月。我们看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佛陀的大悲心是存在的,佛陀的那个明了性是存在的。而这样子,一个人入了圣境以后,一个人跟第一义谛相应,他解脱了有漏的果报以后,还有明了识的存在,这个跟建立第八识有很直接的关系。第八识一变就是真如了,就是有了别性的真如。
所以说“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假设不安立第八识,那么大般涅槃就不能安立。佛陀入了大般涅槃以后,他怎么又能够出现一个身心来到我们世界来呢?而这个身心还有明了性,佛陀有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都有明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