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一、持种心]:第一个是持种心。这个持就是执持;这个种就是一种功能。或者是一种善的功能,无贪、无瞋、无痴;或者是一种恶的功能,贪、嗔、痴、慢的功能。这个识当然是了别。这意思就是说,在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当中,有一种能够执持、或者说是保存善恶功能的一个心识,在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应该是有这个心识存在。
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我们打佛七。我们刚开始打佛七的时候,心是散乱,东想西想,想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时候我们一句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就慢慢慢慢把这个散乱心给收摄到这句佛号。刚开始我们在第一天,第二天就是只能够保持十五分钟的相续安住;我们再继续用功,到了第四支、第五支香的时候,能够保持三十分钟在佛号相续安住。你后面的第五天的那个三十分钟相续安住是怎么来的呢?它不是突然出现的,是你前面的三天用功,点点滴滴地专注,一次一次专注的功能的累积,才有第五天三十分钟的专注。
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得出来,我们这一念心识对于这一切的善功能、恶功能,有一种保存的特性存在。善心是这样、恶心也是这样。比如说你去造一个恶业,或者是杀生、或者是偷盗、或者邪婬、或者妄语,你刚开造的时候内心当中多少有惭愧心。虽然造了业力,但有惭愧心;虽然惭愧心,还是造恶业。慢慢慢慢你造久了以后,惭愧心失掉了,那个心的势力,点点滴滴地累积,心的势力也会增长。所以我们从现实的现量观察,知道我们这一念心识当中,一定有一种保存善恶功能了别性存在,所以叫持种心。
那么这个持种心到底是谁呢?当然部派学者会提出说,或中观的学者说这是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就像蜡烛点火一样,前面的火焰引生后面的火焰,前面的善念引生后面的善念。大乘的论师就提出了一个论点来破斥说,说这个受熏的一个因缘成就,能熏跟所熏这个熏习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能熏跟所熏要有和合性。说这个能熏的心识跟所熏的心识,两个要同时存在。就像说你拿手帕跟这个烟去熏,用烟,烟是能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