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五、思:有了名言以后就会落入到思,这个思就是一种内心的造作了,就开始带动业性。这个思心所的下一个次第就是引生寻伺,由这个寻伺就引生善恶的心所了。所以这个思心所使令内心在善性、恶性的造作。
因为《成唯识论》把触放在第一个,《瑜伽师地论》把作意放在第一个。憨山大师解释说,因为《成唯识论》是约凡夫安立的,凡夫的五遍行是由触决定的。说这个人能不能生起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是跟他所接触的境界有关。这凡夫的内心不决定。他要跟好的境界接触,就起善;他跟不好的境界接触就起恶。所以说他是由触来引导作意,这凡夫的境界是这样。
《瑜伽师地论》是约着三乘的修行人。三乘的修行人是以作意做引导,他内心当中有一个正意念的力量。境界怎么样,那是一回事。我自己要做得了主,他是由作意才引生触、受、想、思。所以憨山大师就把这样两个不同的安排,加以融通了:一个是约凡夫的流转门,一个是约修行的一个还灭门,这两种次第。
所以这个作意心所就是很重要了,就是说,我们一个人会起善起恶,虽然是由思心所来控制,但是思心所是由想来的,这个想由受来的,受是由触来的,触是由作意而来的。所以追根究底,还是一个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引生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作意。
在《瑜伽师地论》当中我们看,第二个,以四力成就作意。就是说影响我们作意有四种力量: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
第一个、境界力。就是说你所接触的境界,这对我们一般的不定性的凡夫,外境是很重要。说我们这一念心跟染污的境界接触,就容易不如理作意;我们凡夫来到三宝的门中,经常在佛法僧的熏习之下,就容易如理作意。所以这个境界,它会决定我们的作意,这第一个。
第二个、忆念力。说这个境界已经消失了,我已经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