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剎那法,望前——即名为果;望后——即名为因。
这第一段是一个总说。说这阿赖耶它有三相——自相、因相、果相。其实这个三相就不离开现前一念的心识,说穿了就是现前一念。讲了那么多的自相、因相、果相,说穿了就只是现前这一刹那的一个心法。那么这一刹那的心法,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望前即名为果,对望着前面来说,这个时候安立作一种异熟的果相;对望着后面来说,它是一种持种的因相。所以我们讲,生命的本质,一方面承受果报,一方面造作业力,其实这个因果是同一念。
只是说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呢?对望前面,是前面的造作而来的;为什么它是因相呢?因为你这样的造作对后面有影响,所以你这样的一个心法活动,对望着后面,它又扮演一个因地的角色。所以这个因和果是望前望后而安立的,事实上就是现前一念。这是一个总说,以下把因果的安立详细地说明。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
“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就是说,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观察过去,由果去推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尘点就像灰尘一样的这个点,很多的劫数,这事情就像今天一样。
这个“现前一念心识,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尘点劫前,犹若今日”。我们上次有学习过智者大师的传记。智者大师后来到大苏山去亲近慧思禅师,慧思禅师叫他修法华三昧,他三七日当中寂然入定,诵《法华经》诵到最后寂然入定。在定中就见到“灵山会上,俨然未散”,就发现自己就坐在灵山会上听《法华经》。他这一念心识就现出这样的境界,自己觉得很真实地就在灵山会上,跟着这些阿罗汉、这些菩萨听《法华经》。那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他在定中是很真实地去跟这个境界相应。
这怎么回事呢?以下蕅益大师解释:“乃于现识,变似过去因相,而非实缘过去事也,以过去已灭,无可缘故。”说他今天能够成就法华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