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开示,把它做一个总结,先看第一段。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又有三义相似。
《成唯识论》以阿赖耶识——这个藏识,把它譬喻作暴流。这个暴流前后相续,前面的水流接着下面的
水流,我们前一个生命接着下一个生命。那么这个水流跟水流当中,这因果是怎么安立的呢?就是这个水流你要往前去望,对望前面来说它就是扮演一个果相。就是说你往前看,当下这个水流是扮演一个果相;望后名因,如果这个水流往后面看,它又是一个因。这个因果就是这样的相续。所以它也不是断、也不是常,正是能够譬喻第八识的相貌。
第八识它一方面能够相续,一方面有变化;一方面有变化,一方面有相续,正是能够譬喻暴流。譬喻暴流当中,又有三层的意义相似,就是说第八识跟暴流有三层的意义相似。
一者:能漂溺故。
阿赖耶识它的一个功能主要是我爱执藏,第七意识执著第八识的明了性为我,这个就是无明。因为阿赖耶识本身是无我无我所,它是业力的熏习而产生变化的,并不是说你自己能够做主。不是说你到人天去,阿赖耶识想要到天上,就到天上啊?不是,你自己没有自主性。他为什么到天上去呢?哦,他的阿赖耶识有善业,是善业的因缘使令他到天上去,不是他自己要去的,不是这样子。
所以说第七识认为第八识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这个思想是错误的。这样的错误就是使令我们在三界流转了,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在这个当中的流转,有时候是属于漂,就是善业强。善业的功能是超升的,就是浮在水面,鼻子能够接触空气,得到一些可乐的果报;有时候是溺,就是沉到水中去了,受三恶道的苦恼。不管是漂、不管是溺,都是在三界的水流当中,都没有到彼岸。所以这个暴流有漂溺的意义,只要阿赖耶识还在,我们就不能解脱生死,这是第一层意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