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文学。
而是接下来马上就要落地执行的行动指南,每一条都关系到上百万人的生存,容不得半点虚浮。
其中最让他注意的两点,分别是第17条,以及第32条,几乎直接决定了承包逻辑。
17条是关于卫星城建设中的人员归属,检查站给出的答案是“招募制”。
这意味着检查官不能被动等待分配,必须亲自走进流民队伍,用自己的建设理念、规划蓝图去吸引迁徙者加入。
当然,为保障基础运转,所有获得包干资格的检查官会先得到200人的初始名额,这些人是从缓冲区内精挑细选的,大多是有胆量、愿闯荡的青壮年,自带一股“向外开拓”的冲劲。
但后续人员扩充,就全凭检查官的号召力:是能靠愿景凝聚人心,还是能靠实绩赢得信任,直接决定了卫星城的发展速度和人口规模。
32条是有关建设过程中的资源分配,资源分配果然没走平均主义的老路,而是采用了一套精巧的平衡兑换制:
核心指标是‘安置人数’。
每成功安置一名流民,承包组就能获得相应点数,点数可直接兑换建设物资、生产资料、甚至是额外的营养浆和防御设施、武器装备等。
关键变量是‘民众满意度系数’。
检查站会安排暗线调查,若检查官为刷点数盲目扩招,却忽视流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住所、食物、安全),满意度暴跌,系数最低会降至0.5,最终到手的实际资源会大打折扣。
而低于0.5,检查站就会启动淘汰机制,将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