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受邀参加非遗文化展会。展台上,我将爷爷的木匠笔记原件装裱陈列,旁边摆放着用传统榫卯工艺制作的迷你家具模型。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一位外国留学生驻足良久,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惊叹道:“这不用钉子的连接方式太神奇了!这简直是木头的魔法!”他的话让我灵机一动,展会结束后,我开始尝试用中英双语制作木工教学视频,用动画拆解榫卯结构的原理,还邀请外国友人体验传统木工。视频在海外平台发布后,收获了大量点赞,有外国网友评论:“中国木工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智慧,原来木头可以如此有生命力。”
随着工作室的业务逐渐稳定,我开始思考如何培养新一代的木工传承人。我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开设木工兴趣课程。在课堂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睁大眼睛看着我展示爷爷的墨斗弹出笔直的墨线,当他们亲手用刨子刨出第一片刨花时,脸上洋溢的惊喜与兴奋让我倍感欣慰。有个小男孩在课后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我长大也要当像你爷爷那样厉害的木匠!”那一刻,我知道传承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
在整理爷爷遗物时,我还发现了一个布包,里面是他未能完成的设计图——那是一套结合江南园林元素的书房家具,博古架上的镂空花窗、书案上的卷云纹装饰,每一处都凝聚着他对传统美学的理解。我决定将这份设计图变成现实,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比如如何让镂空花窗既保持美观又保证结构稳定。我翻阅大量古籍,结合现代力学知识,终于在爷爷笔记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记载里找到灵感,通过调整榫卯的分布和木材的受力点,成功完成了这套家具。这套作品在一次设计大赛中获奖,颁奖台上,我举起奖杯,仿佛看到爷爷在云端欣慰地笑着。
如今,工作室的院子里种满了爷爷生前最爱的银杏树。每到秋天,金黄的叶子飘落,洒在工作台上,为刨木声、凿木声增添了一份诗意。我时常坐在树下,翻开爷爷的木匠笔记,有些地方因为反复翻阅已经破损,但字迹依然清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手工木匠或许不再是主流,但我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守护这份匠心,愿意在木屑纷飞中寻找木材的灵魂,爷爷笔记里的智慧就永远不会过时。未来,我希望能建一座传统木工博物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